懷遠縣馬城鎮農民董在良挖掘地方野生泥鰍資源,催生了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的泥鰍養殖產業,把過去十年九不收的孔津湖變成了鰍科項目養殖基地,把土生土長的小泥鰍變成了“軟金條”,以此哺育出淮河流域最大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基地。董在良因此也被稱為“項目型農民”。今年6月份,董在良的事跡上了央視7套致富經欄目。
懷遠縣地處淮河中游,是一個百萬人口的大縣,近年來,該縣大力實施農業開發、科技培訓、土地治理、基本農田改造等國家、省、市、縣農業項目建設,讓40多萬農民成為項目區最大的受益者。隨著項目的實施,地方養殖、種植、水產資源也走出了傳統的生產模式,催生了水產養殖、畜禽養殖、蔬菜糧食經濟作物等三大類農業產業區、產業園20多個(家)。
項目型農民了解家鄉的土地,他們根據懷遠南水稻、北小麥、中間渦河、芡河、淝河流域宜發展水產養殖特點,依托8萬畝水面發展高效漁業,依托3萬畝山地發展優勢石榴生產,依托170多萬畝糧田發展優質水稻、小麥生產。全縣水產養殖大戶、種植大戶層出不窮。項目區人口已達到縣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。
作為全國知名的蔬菜之鄉、無公害種植基地,新城區劉郢村爭取到了省無公害蔬菜項目,農民每種植一棚蔬菜,參加項目技術培訓后,都可獲得300元的財政補貼,每推廣一個新品種都可獲得5000多元的純收入。許多農民積極參與項目建設,全村有200多個在外種菜的技術能人“鳳還巢”,變為守著故土發家致富的“種菜狀元”。
荊芡鄉芡河湖“三網”養殖項目區可用水面2.4萬畝,該鄉許多農民加入到跨村“漁業經濟合作社”,共輻射帶動了3500多農戶,平均每戶人均水產養殖收入達2000元。特種水產品——芡河中華絨鰲蟹賣到了東南亞五星級市場。他們創造